從7月16日開始,正式“入伏”,就今年而言,由于中伏有20天,所以今年的“三伏”長達40天。今年的“三伏”時間為:
初伏7月16日至7月25日,為10天,
中伏7月26日至8月14日,為20天,
末伏8月15日至8月24日,為10天。
伏天不僅要防暑,切勿忘了防寒。未來四十天可能是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,這些事千萬別做。
專家提醒:伏天不僅要注重“防暑”,在中醫(yī)看來,伏天養(yǎng)生也切勿忘了“防寒”。
悶熱潮濕的三伏天,人體容易被寒邪侵襲。伏天開始,人體陽氣在一年中逐漸達到頂峰,血管處于擴張狀態(tài),腠理開泄,一旦著涼,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。人們在夏季喜食冷飲、愛吹空調(diào)等過度貪涼的行為,都可能讓身體在無形中被寒邪傷害。很多病都是由于進食寒涼而導致陽氣受損,或過于貪涼致外邪入侵所致。千萬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,此時防寒甚至比防暑還重要。所以說,入三伏后莫要貪涼。
專家提醒:在伏天養(yǎng)生,要把握兩個原則:一是冬病夏治;二是夏補三伏。
衣:注重衣質(zhì),勤于換衣。
適當少穿衣。但當氣溫超過35℃時,穿衣太少,皮膚非但不能散熱,還會從外界環(huán)境中吸收熱量,讓人感覺更熱。建議大家注意選擇衣料,絲綢、棉布、真絲等最好。少穿緊身衣,以利身體內(nèi)排出的汗氣散發(fā)。衣服的顏色多選擇淺色系。
食:補養(yǎng)為主,切莫貪涼。
這時節(jié)不適合吃得過于葷腥油膩,對于普通人來說,三分葷七分素比較合理。
飲食上應以清心防暑、滋陰生津為主,要少食肥甘膩補之物如肉類和海鮮,否則容易損胃傷脾。夏季歸心,而心喜涼,宜食酸,可適當吃些菠蘿、西瓜等。另外,脾胃虛弱的人,在食用冬瓜湯、海帶湯等涼性湯時,可放兩片生姜同煮,或放少許胡椒粉。在喝酸梅湯、綠豆湯等解暑湯時,盡量不要冰凍,入口不熱即可。
住:作息跟著“太陽走”。
生活作息方面,專家建議“跟著太陽走”。夏季晝長夜短,因此起居作息以晚睡早起為宜。午間小睡,可以使精氣得以充養(yǎng),使得下午精神煥發(fā)。
避暑吹空調(diào)不要貪涼,溫差太大容易引發(fā)空調(diào)病。
行:夏練三伏,審時度勢。
俗語說“冬練三九,夏練三伏”。在大寒大暑中鍛煉身體,可提高身體適應不同環(huán)境的能力。醫(yī)生提醒:這種鍛煉方法對普通人不宜提倡,特別是年老體衰之人,或長時間生存于適宜溫度環(huán)境的人和孩子,其適應不同環(huán)境的能力較低,所以,這些人在伏天中還是避暑氣為妙。
伏天養(yǎng)生建議:
1.三伏是進行“冬病夏治”的最佳時間。
2.伏天吃絲瓜賽人參,這是因為絲瓜里邊含有人參所含的成分——皂甙,非常適合伏天食用,解暑防燥。
3.空調(diào)室內(nèi)外溫差不應太大。26℃左右的室內(nèi)溫度是比較合適的??照{(diào)開3小時應透透氣。
4.隨身攜帶防暑藥物:人丹、十滴水、藿香正氣水、清涼油對中暑有一定預防作用,夏日工作時不妨隨身攜帶。
伏天養(yǎng)生禁忌:三伏天養(yǎng)生千萬別做這些事!
1.切忌:不開窗通風。
2.切忌:大口急喝水,過量攝入冷飲。
3.切忌:愛沖涼水澡。
4.切忌:光腳踩地板。
5.切忌:總穿露臍裝。
6.切忌:情緒太激動。